前几天,我观看了一段白岩松回顾人生重要阶段的视频,他分享了许多深刻的感悟。这些感悟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,也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启发意义。以下是他的核心观点:
30岁:学会做减法
白岩松认为,20岁时我们应该拼命“做加法”,勇敢尝试各种可能性。但到了30岁,我们需要学会“做减法”。
- 聚焦方向:
他提到:“八条线拴着你,你能跑多远?”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,缩小能力范围,聚焦是一种智慧。 - 不苛求完美:
他引用曾国藩的书房名“求阙厅”,强调“不完美”的价值。追求极致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,花未全开、月未全圆时才是最美的状态。
40岁:面对困惑
人们常说“四十不惑”,但在当今社会,40岁可能是困惑最多的阶段。
- 物质与幸福:
30岁时,幸福往往与物质挂钩,如学历、收入、房子、车子等。但到了40岁,这些物质目标很难带来预期的幸福感。 - 寻找答案:
白岩松建议,40岁左右的人要多与自己对话,多读书,给自己一些答案。在高速发展的时代,学会减压和自我探索尤为重要。
50岁:善待今天
5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,既不像年轻时充满冲劲,也不像老年时可以完全放松。
- 活在当下:
白岩松说:“20岁容易活在明天里,50岁一不注意容易活在昨天里。”他努力克制自己,既不沉迷于过去,也不过度幻想未来,而是善待每一个今天。 - 保持好奇心:
尽管50岁时经历了很多,容易对事物失去好奇,但他提醒自己要保持好奇心,因为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。
成为怎样的既得利益者
白岩松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:四五十岁时,我们要成为怎样的既得利益者?
- 避免成为阻拦者:
许多人通过努力实现梦想后,却用自己曾经讨厌的方式对待年轻人,成为阻拦他人实现梦想的人。 - 传承与回馈:
他引用曾国藩的话:“我不想太多地对帮助我的人说谢谢,因为我要加倍地去对待新的年轻人,这就是我说谢谢的方式。”
白岩松以身作则,每年以志愿者身份指导十几名研究生,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。他认为,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是幸福的。
总结与启示
白岩松的分享不仅是对人生阶段的深刻洞察,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生活智慧:
- 30岁学会聚焦,不苛求完美;
- 40岁面对困惑,寻找内心答案;
- 50岁善待今天,保持好奇心;
- 成为年轻时所希望遇到的那个人。
愿这些感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智慧,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