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格的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”原则
在《芒格之道——查理·芒格股东会讲话1987-2022》中,芒格提到伯克希尔为防范风险制定了一条重要规矩:不赚最后一个铜板。他强调:“一笔投资,利率超出了正常水平,我们绝对不碰。”
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,天上掉馅饼的事往往不靠谱,过度追求高回报可能隐藏巨大风险。
罗闻全的经典案例
麻省理工大学的金融经济学家罗闻全(Andrew Lo)曾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:根据过去18年的资产表现,选择投资A、B、C、D中的哪一种?

1. 学生的选择
- 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资产C,理由是它的年回报率约为10%,且表现稳定。
2. 残酷的真相
- 资产A是美国国库券,资产B是美国股票市场,资产D是辉瑞制药公司。
- 资产C却是伯尼·麦道夫庞氏骗局的基金之一,最终骗取了数千名投资者数十亿美元的资金。
投资中的警示
- 警惕高回报:任何好得难以置信的投资机会,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。
- 回归常识:超出正常水平的回报率,通常是不可持续的。
- 分散风险:通过多元化投资,降低单一资产带来的潜在损失。
总结与启示
芒格的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”原则和罗闻全的案例提醒我们,投资中应保持理性,警惕过度追求完美回报的诱惑。只有回归常识、分散风险,才能在长期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发表回复